
這次小呂分享一種婚禮中少見的習俗,據說這個禮儀是早期東勢客家地區迎娶時的習俗,你也許有看過一盤的紅色的像是饅頭的東西在婚禮迎娶時出現,這個是男方迎娶新娘準備的東西之物品,從男方家族帶給女方親家,會留幾個在女方再帶回去,其實這個不常見,這個算是台南獨有的習俗,也不是每戶台南都會有這個禮俗,小呂第一次接觸時是好多年前,當時媒婆到這個到女方家,要求女方媽媽把這些翻面,留下幾個給女方,剩下再帶回去,後來我回去有google 婚禮紅包子、台南婚禮包子都沒找到相關內容,最近看到花點時間再做研究,它真正名稱就是 紅圓。

這邊介紹下紅圓的由來,它有另一個稱呼叫"轎斗圓",她外型像紅圓一樣,但是裡面包鹹的料,古代社會裡,迎親必須抬花轎到新娘家,因此必需雇用轎夫抬轎,因為路程遙遠,消耗體力很大,加上以前路上很少買吃的,所以男方會準備,一斗二升的圓仔粹搓成十二粒轎斗圓,沿路讓轎夫吃,到新娘家必需剩6粒,剩下6粒是回程再給轎夫吃的。
但是現今社會都改成禮車不需要轎夫,但是還想保留這個習俗,轎斗圓就改成拿紅圓代替,到女方家留一半的,另一半再由新郎帶回來,等新娘娶回男方家新房後,這些煮成湯圓給新郎新娘和現場的人員吃,客家話有一句"食新娘圓"也是這樣衍生出來的,象徵婚姻圓滿甜蜜,並帶給一家團圓的吉兆。
這個轎斗圓也不是每場台南的婚禮都會出現,因為這紅圓不好保存,放在禮車內大多數都會放在後擋風玻璃,台灣天氣炎熱又長時間曝曬,紅圓容易腐壞不易保存,有些人就直接買外頭包裝好的圓糯米替代,其實有些媒婆也根本不知道這個習俗,到現場才知道,男方交代怎樣弄,就照交代下去弄,但是還是辦知半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