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攝影電影方面 · 5.電影相關

小呂看紀錄片: 回家的理由 The Reason Why I’m Home

前幾天周末的下午,我剛好發現在三餘書店有播紀錄片就過去看看,當時我也沒想太多,也沒特別去看影片介紹,開始播放的第一個鏡頭是影片主角詹小姐的家門前,一個平時不過就像我們的一般的住家,詹小姐說了5年、5年 沒回家了,家中跟之前一樣,壞的東西還是一樣, 當時我也有點疑問5年沒有回家,大學時放假時也都不回家,家中有發生什事件,驅使她從來不回家,在觀影過程中導演提供資訊大概知道主角的弟弟被打死之類送到台中,我本身沒聽過這個案件,是當影後座談時,一位觀影者提到這個跟多年前的日月明功虐死案有關,我才特別去查詢,一查發現超多報導, 【全文】日月明功凌虐少年致死 警鬥法夜襲破邪教,其實這部影片在內並沒有談到太多日月明功,如果你是想看到更多關於這個靈修團體內幕或爆料,可能會讓你失望。

導演拍攝是以死者的姐姐(詹真昀)做為出發點,其實當我看到主角第一感覺,是像一位大學生或剛出社會不久的新鮮人,差不多年紀在青春年華25的女孩,人生將要起步,因家中發生大事,放棄北部夢想。 我觀看到影片前半小時,發現導演在拍攝主角可這樣貼近拍攝,完全沒有距離,我本身也是攝影人,知道攝影師與被攝對象多少都會有點距離,這點是很難突破,需要長期時間建立的幸賴感,後來看了些訪談介紹,得知他們在大學是要好同學,在大學好像還找過主角拍片,當主角弟弟死掉時,新聞報出來時,主角本身是在媒體界工作,她又怕跟同事說會被爆料,沒有一個可訴苦窗口,因導演傳了一個簡訊,開啟導演成為主角唯一可訴苦的對象。

當初導演拍攝並沒有太多想法,就純粹的紀錄,他聽到要主角說要放棄在北部剛要起步記者工作,回去老家,覺得很大勇氣,導演想要做些什,他就決定帶的攝影機陪伴主角回去彰化,導演在這片中不只是扮演記錄者,也是主角的陪伴者,導演在訪談提到他拍紀錄片有時覺得像是換,當攝影師拍攝被攝對象時,有時攝影師需要付出一定程度或更多,被攝對象才會回饋。 導演紀錄多幾年,主角到後期很抗拒攝影機存在,因為只要導演過來紀錄主角就是需要在面臨一次過去記憶,主角的傷痛又掀起,就像傷口的傷疤要癒合,又被撥開,後期很不願意對面鏡頭,一度搞壞他們2人的關係,花得很時間再與主角溝通, 當導演提到這部分,讓我想到漫畫的鋼之鍊金術師中的”等價交換“, 人不付出犧牲,就無法得到任何回報,如果想要得到什麼,就必須付出同等的代價,那就是鍊金術中所說的等價交換原則。

導演說這整個事件都還沒爆發前,就開始記錄,是有相當多的內幕和爆料,但是導演花了很多時間思考,最後希望影片可集中在以女性主視角,在影片呈現盡量減少日月明功和男性觀點。 我在看這部紀錄片我既然沒有睡著,這部拍得還比劇情片還戲劇性,有一幕主角快生時,主角是找媽媽來簽剖腹生產同意書,護士在做基本資料時,當護士提到家中有幾個兄弟,我看到媽媽不知所措,不知怎樣回答,快要結束時,媽媽轉到旁邊擦眼淚,可以感受到她是多麼的後悔與痛。

導演表示片名改過三次 第一次"誰‧殺了我弟弟" 片名很聳動,導演覺得觀點不應該在這點上 ,後來改 “過日子" 現在最後的片名叫" 回家的理由",比較符合主角與導演現在心境,其實我覺得導演拍在對方,也是在對自已對話。

我看到一個快要成為母親的女孩從原本不諒解媽媽所做,到原諒媽媽一個過程 ,寬恕的過程。 導演在影後也有輕輕提到主角的父親老在外應酬不回家,不太管家事,主角母親時會加入這個日月明功也是希望她家庭能更圓滿,影片最後一顆鏡頭停留在主角快滿一歲小孩一直想往外面爬的畫面,主角生為媽媽為了保護小孩不受傷一直抱進去客廳,但是小孩還是努力往外爬想看外面世界,主角的母親當時的想法不就也一樣,母親也是想保住這個家庭。

如果有興趣看這部"回家的理由 The Reason Why I’m Home“可上Giloo紀實影音有合法付費的觀看方式。

相關連接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