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照片的誕生,都有不同意義,照片不只為了被評定優劣才誕生,而是擔負各自的任務,有一些是為了讓大眾知道真相的照片,如紀實攝影;有些是為了紀錄人們的幸福樣子而誕生的照片,如婚禮照片、抓周拍攝。就算是很一般每天的家庭出遊紀錄照,累績起來也能變成歷史。
我認為拍照最重要的是保留的工作,照片帶有"紀錄記憶"的特質,在時間流逝的過程中,這些時刻不要擁有,以便成過去式,但有些照片會隨之成熟,產生出不同的價值,我們拍攝照片後在預覽照片,有時看到不滿意照片,可能就直接在相機上面刪除,但是如果當時你沒馬上刪除,帶回家存在硬碟過一段時間後再拿出來看看,說不定這些照片可成變成你的獨特風格,或傑作masterpiece也說不一定。
最近觀看幾部電影,一部是金馬獎得獎的影片"八月",這片是一位大陸新秀導演的第一部作品,這片是大多數都已黑白呈現畫面,另一部是篠田正浩-少年時代,篠田正浩這個導演,可能比較少人聽過,這也是剛好高雄電影館有推出他的影展,才認識這位。
篠田正浩-少年時代,這部算是他晚年拍的作品,故事在描述在二戰時期,男主角到鄉下避難時認識一群當地國小五年級的的故事,我聽策展人提到有經歷過日本的二戰時期一些導演,在晚年的作品,都拍一些他童年或二戰時期時期的題材,大島渚-感官世界、黑澤明-夢、少年時代-篠田正浩,帶有點懷舊和反諷戰爭,雖然他們在眾人面前,都很少提到或者完全否認這部分,但是如果仔細去解讀它們的影像,其實可發現不少畫面都帶有反諷自已國家。
另外一部張大磊的作品八月,張大磊除了是導演外,另個身分是婚禮錄影,像他八月中,其中一位核心人物"母親",這腳色其實在拍攝婚禮中,婚禮的親友認識的,他也在表明,其實拍這部片,劇本上其實並沒有寫太多台詞,有也是重要的幾句,很多都是現場發揮,讓演員發揮,其實還滿想到這些演員都一般的素人演員,另個角度也看出 張大磊在平時靠的拍攝婚禮紀錄中,打穩基礎,在影片中有一段是他們家人當拿到一台全新的相機,想要拍張大合照,它們拍了這張照片,
這張的大張合照,最讓我印象深刻,主角的父親因在外地工作,無法參於合照,小朋友手舉起來假裝抱的父親,雖然導演說這部劇情片,我個人認為這部電影有不少畫面都是來自他小時候接觸到,也算帶有點自傳。
Midi Z(趙德胤) 早期拍攝那幾部半紀錄半劇情,就帶有很明顯他自已在那邊看到接觸到的,我反而沒那喜歡再見瓦城,沒像他前面那幾部想表達更多東西、想講的更深,可能再見瓦城拍得太完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