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跟電影同好聊天,她剛好提到Up in the air型男飛行日誌這部片,是一部喬治·克隆尼(George Clooney)主演的2009劇情電影,當時她不太了解整個故事是想表達什,跟她解釋大概故事想表什和我看到東西,這幾天我又在書上不小心喵到這部電影,讓我想起來。
我這邊大概介紹故事劇情。 型男飛行日誌;這部電影的男主角是位資遣專家,他主要工作是協助企業資遣員工,他差不多一整年都在外地出差,飛到需要資遣員工企業與員工面對面談判。
有一天公司來了一位年輕有衝勁的新職員,她替他們公司引進一套系統,同事們只有坐在辦公桌前透過電腦視訊就可與被資遣的人對話,不在需要飛過去當地與對方面對面,但是主角不這樣認為,他還是堅持信念飛到該城市與被資遣者面對面對談並帶這位新同事一起前往見習,在飛機上,男主角與新職員一次對話:
–Natalie, what is it u think we do here?
–We prepare the newly-unemployed for the emotional and physical hurdles of job hunting, while minimising legal bloeback.
–That’s what we’re selling. It’s not what we’re doing.
–OK. What we r doing? OK
–We r here to make limbo tolerable, to ferry wounded souls across the river of dread until the point where hope is dimly visible. And then stop the boat, shove’em in the water and make’em swim.

這段講得很哲學,如果你沒去查,你可能看不懂,另外一個比較簡單解讀,"我們工作是為了幫助這些資遣員工,讓他們度過恐懼,並幫助他們找到下一個出路"。
主角深深知道這些被資遣的人的心情痛苦,原本穩定的生活,打算靠這間公司養老,結果公司突然間告知裁員,像被人從後腦袋大力敲一下,可能都還沒回神,連下一步都不知如何,主角認為他這份工作的最重要價位,並不是只是單純的資遣對方,而是幫助這些被資遣的人能找到新的出路,讓他們繼續走下去,讓生命更有意義,這是主角在片中認為的價位。
其實如果你沒找到自已的價值,你現有工作很難持久。你可能會把這份工作當成維持現有生活經濟的工具,當時間一久,熱度沒了。就很難繼續下去。
我很佩服 紀錄片壽司之神的小野二郎,60幾年只做一件事,只求做好。想必他找到他自已價位,才能一直持續下去。
也許你現在的生活可能還不錯,但是你要思考下你未來5年10年後還可像現在生活,或是能過得更好。
